神經電生理監測“找到”隱藏的第三根血管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獲成功
30歲那年,王先生的面神經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痙攣——對于大部分人(十萬分之十一)來說,面部痙攣是不可能的,一輩子都不會痙攣的,而王先生的左臉在短短兩年內,從眼周開始,逐漸涉及左側面部。從陣發到頻發,從偶爾一次到一天數十次,從生理到心理,王先生深受困擾……
半張臉無法控制的抽搐 原來是面肌痙攣
“患者來院時已確診為面肌痙攣,顱腦CT血管成像(CTA)可見其椎動脈走行異常,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可見其面神經受到兩根血管的疊加壓迫,這些就是導致他面肌痙攣的原因?!?
神經外科二病區董楠博士介紹,面肌痙攣是一種面神經高興奮性疾病,現在醫學認為由面神經受到血管壓迫引起,臨床表現為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陣發性地抽搐。一般從眼輪匝肌開始,逐漸擴散至同側面神經所支配的其余肌肉,甚至擴展至頸闊肌。盡管面肌痙攣無生命危險,但患者常因為面部抽搐的癥狀影響外觀而存在嚴重的精神壓力。
顯微鏡下微血管減壓術 為面神經解除壓迫
目前,面肌痙攣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藥物、肉毒素、微血管減壓術等。其中,首選是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很好的控制病情發展,但有些患者會出現身體疲勞、情緒低落等情況。反復注射肉毒素可緩解癥狀,但有部分患者在注射肉毒素之后會損傷面神經運動支末梢,出現面部肌肉力量減弱的表現。
微血管減壓術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面肌痙攣的發病原因,手術效果可靠、并發癥低、創傷小、能完整保留面神經功能。據文獻報道,微血管減壓術對面神經的緩解率可以達到80-90%,且持續有效。
“王先生曾使用藥物治療,但控制效果不佳,他有強烈的手術意愿?!倍榻B,微血管減壓術是通過顯微外科技術找到壓迫面神經的“責任血管”,將責任血管推開,并在面神經和血管之間墊入不可吸收材料,使血管離開面神經,從而解除血管對面神經的壓迫,使面肌抽搐癥狀得到緩解?!斑@是一種高精準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操作,但手術空間狹窄,對手術醫生操作要求較高?!?
完善各項檢查并告知手術風險后,刁藝、董楠博士團隊為王先生實施了顯微鏡下微血管減壓術。
術中電生理監測 助力找到“隱藏款”責任血管
面肌痙攣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術中對壓迫面神經的責任血管進行分離、隔絕,因此術前精確評估血管神經關系,精準定位責任血管對手術成功很重要。術前,團隊通過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精準定位責任血管,這為手術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董楠介紹,術中探查到的第一根責任血管是患者發育異常的粗大椎動脈,它擋住了大部分手術視野,“頂開”它后,在留出的幾毫米縫隙中,探查到第二根壓迫面神經的責任血管并進行分離隔絕。
本以為手術可以到此結束了,但術中一直進行監測的“幕后工作者”——神經電生理監測提示患者的面神經依然處于高度興奮狀態。
麻醉科神經電生理技術監測鄭偉醫師介紹,麻醉狀態下對顱神經進行神經電生理監測,可以實時監測、反映神經狀態,能夠及時發現并保護相關神經,監測神經功能完整性、減少神經損傷、提高手術質量。在王先生的手術中,該項技術功不可沒:如果解除了所有的責任血管壓迫,在進行神經電刺激的時候,神經電生理監測會提示這支面神經處于平靜狀態,而仍有較大波形就意味著還有其他的血管在壓迫面神經。
“當分離了兩根責任血管后,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異常,提示我們需要繼續探查,直到找出那個‘隱藏款’,解除它對面神經的壓迫,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苯涍^探查,團隊終于找到“藏起來”的第三根責任血管,將其與面神經分離后,神經電生理監測終于恢復平靜,這就提示該面神經已解除所有壓迫,恢復到正常狀態。
手術順利結束,復蘇后的王先生直接返回普通病房,清醒后的第一時間,他就發現自己的面肌痙攣解除了!一周后,王先生康復出院,如釋重負的他終于恢復了往日輕松的笑臉。
編輯:葛馨鴻